 
        言情小说连载
言情小说《雨的温度是多少》是大神“好烦不想写”的代表咖啡陈屿是书中的主精彩章节概述:都市白领林晚在常去的咖啡馆遇见建筑师陈两个带着情伤的人从陌生到试克制而缓慢地靠他们像站在玻璃房间两看得见彼此的孤却谨慎地保持距直到一场雨夜的情绪崩一个突如其来的拥抱让防备溃面对过往的阴影与现实的抉他们能否在不确定的未来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第一章我推开半盏咖啡馆的门雨水顺着伞骨滑在脚边汇成一小滩水十二月的雨总是这不急不躁却足够浸透整座城...
主角:咖啡,陈屿 更新:2025-08-27 19:50:25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都市白领林晚在常去的咖啡馆遇见建筑师陈屿,两个带着情伤的人从陌生到试探,
克制而缓慢地靠近。他们像站在玻璃房间两端,看得见彼此的孤独,却谨慎地保持距离。
直到一场雨夜的情绪崩溃,一个突如其来的拥抱让防备溃堤。面对过往的阴影与现实的抉择,
他们能否在不确定的未来里,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
第一章我推开"半盏"咖啡馆的门时,雨水顺着伞骨滑落,在脚边汇成一小滩水洼。
十二月的雨总是这样,不急不躁却足够浸透整座城市。店里暖气开得很足,
瞬间驱散了附着在皮肤上的寒意。"老样子?"咖啡师小杨抬头问道。我点点头,
在靠窗的老位置坐下。这个位置能看到街景又不至于被路人窥探,
是我三年来每周五加班后的固定选择。窗外,雨水模糊了霓虹灯光,行人匆匆撑伞而过,
像一条条游动的鱼。"您的耶加雪菲。"小杨放下咖啡杯,
杯底与木质桌面接触时发出一声轻响。我道了谢,从包里取出那本读到一半的《长日将尽》,
书签还停留在上周的页码。就在我翻开书的瞬间,余光捕捉到一个身影。角落的座位里,
一个男人正低头画着什么,修长的手指握着铅笔,在纸上留下流畅的线条。
他穿着深灰色高领毛衣,侧脸在暖黄色灯光下显得格外分明。桌上放着一杯已经凉透的美式,
杯底残留着深色痕迹。这不是我第一次见到他。过去两个月里,
我至少有三次在这个时间点看到他坐在同一个位置,面前摊开各种图纸。我们从未有过交谈,
但某种奇怪的默契让我记住了他每次点的都是不加糖的美式,画画时会无意识地轻咬下唇,
以及——他和我一样,总是一个人。我的目光停留得太久,他突然抬头,视线与我相撞。
那是一双深邃的眼睛,像是经历过太多却依然保持清醒的人才会有的眼神。我慌忙低头,
假装专注于书本,却感觉脸颊微微发烫。雨声渐大,敲打着玻璃窗。
我强迫自己把注意力放回书上,但那些铅字却像蚂蚁一样在眼前爬行,
无法组成有意义的句子。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椅子挪动的声音传来,余光告诉我他站了起来。
我以为他要离开,但他却朝我的方向走来。我的心跳突然加速,手指不自觉地捏紧了书页。
"抱歉打扰。"他的声音比想象中低沉,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外面雨太大,
我的车抛锚了。能借一下你的手机吗?我的没电了。"我抬头,这次真正看清了他的脸。
三十五六岁的模样,眼角有细小的纹路,下巴上隐约可见青色的胡茬。他的睫毛很密,
在灯光下投下一片阴影。"当然。"我从包里取出手机递给他,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
一丝微弱的电流似乎从接触点蔓延开来。他道了谢,走到几步外打电话。我假装看书,
耳朵却不自觉地捕捉着他的声音。"对,梧桐路那家咖啡馆...嗯,
钥匙在左前轮下面...麻烦了。"他回来还手机时,雨下得更大了,
豆大的雨点砸在玻璃上,发出噼啪声响。"看来一时半会儿走不了了。"他看着窗外说,
声音里带着无奈的幽默感,"我叫陈屿,建筑师。""林晚。"我简短地回答,
然后出于礼貌补充道,"广告公司的。""我知道。"他说,看到我惊讶的表情又解释道,
"你包上挂着工牌。"我低头,果然看到公司门禁卡从敞开的包口露出一角。
这种被观察的感觉让我既紧张又莫名兴奋。"你在读石黑一雄?"他指了指我的书。
"你读过?""大学时。"他笑了笑,眼角纹路更深了,"主人公那种克制的遗憾很打动人,
不是吗?"我惊讶于他精准的概括,正想回应,
他的手机突然亮了起来——显然已经充了一些电。他看了一眼屏幕,表情变得复杂。
"拖车到了。"他说,语气中有一丝我无法解读的情绪,"谢谢你的帮助。""不客气。
"我回答,心里涌起一丝说不清的失落。他犹豫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放在桌上。
"如果你有兴趣,下周五这里有个小型建筑设计展。"他指了指名片背面的地址,
"我也是参展人之一。"没等我回答,他已经转身走向门口,
推门时一阵冷风夹着雨水卷入室内。我看着他撑开伞走进雨幕,高大的身影很快被雨水模糊。
桌上的名片沾了几滴咖啡渍,我拿起来,指尖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陈屿,
XX建筑设计事务所,下面是一串电话号码。翻到背面,确实有一个展览地址和时间。
我把名片放进钱包,没来由地确定下周五我会去那个展览。窗外的雨依旧下着,
但咖啡馆里似乎比刚才暖和了一些。我重新翻开书,这次铅字不再乱爬,
而是清晰地组成了句子。不知为何,我想起书中那句:"时光流逝,而我依然在这里等待。
"第二章展览比我想象的要正式得多。画廊位于市中心一栋老建筑的顶层,空间开阔,
灯光设计得极为考究,将每一件建筑模型都映照得如同微缩的城市梦境。
我穿着平时很少穿的藏青色连衣裙,在入口处犹豫着是否该给陈屿发个信息。"你来了。
"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陈屿今天穿着深蓝色西装,没有打领带,衬衫最上面的扣子解开,
露出一小片锁骨。他手里拿着两杯香槟,递给我一杯。"我以为你不会来。"他说,
声音里有一丝难以察觉的愉悦。"为什么?""直觉。"他抿了一口酒,
"你看起来像是经常拒绝邀请的人。"我不知该如何回应这个过于准确的观察,
只好转移话题:"哪个是你的作品?"他带我穿过人群,来到一个角落。
那里展示着一组住宅模型,线条简洁却充满温度,特别是那些错落的阳台设计,
像是特意为观赏夕阳而设。"我喜欢这个。"我指着一处细节说,
"这些转折让整个空间流动起来了。
"他惊讶地看了我一眼:"大多数人都只注意到外观的曲线。""我大学辅修过艺术史。
"我解释道,突然意识到这是第一次向一个几乎陌生的人透露关于自己的信息。
我们就这样聊了起来,话题从建筑延伸到城市变迁,再到各自喜欢的书籍和电影。谈话间,
我注意到他时不时会摸左手无名指根部,
那里有一圈淡淡的痕迹——一个已经摘下的婚戒留下的印记。"你结婚了?
"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这太过冒昧。"曾经。"他的手指离开了那个位置,"两年前离的。
""抱歉,我不该问。""没关系。"他的目光落在远处某个点上,"有些伤痕时间久了,
就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紧。
我想起自己手机里那个永远不会再拨打的号码,以及衣柜最深处那件带着红酒渍的白衬衫。
展览结束后,他提出送我回家。夜色已深,初冬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
他的车是低调的深灰色沃尔沃,内饰简洁,后座放着几本建筑杂志和一个素描本。
"你住在哪个方向?"他问。"西城区。"我回答,
然后出于某种自己也说不清的冲动补充道,"如果你顺路的话。""正好相反。"他说,
但已经发动了车子,"不过今晚我没什么事。"车内的暖气很足,播放着低沉的爵士乐。
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话题安全而肤浅——天气、工作、城市的改变。
但在这表面的平静下,我能感觉到一种奇特的舒适感,
就像终于找到一个不需要解释太多的同类。"到了。"他在我公寓楼下停下车。
"谢谢你的顺路。"我解开安全带,故意强调了那两个字。他笑了,
眼角泛起细纹:"不客气,我的荣幸。"我正要下车,他突然说:"下周五,咖啡馆?
"我停顿了一下,点点头:"如果你车不抛锚的话。""我会提前充电的。"他认真地说,
但眼睛里闪着笑意。走进电梯,我才发现自己的嘴角一直上扬着。这种感觉很陌生,
像是冰封已久的湖面裂开了一道细缝,透出一丝久违的光亮。第三章接下来的几周,
周五晚上的咖啡馆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约会地点。我用了"约会"这个词,
尽管我们从未如此定义过。陈屿总是比我早到,
已经点好了两杯咖啡——我的耶加雪菲和他的美式。我们聊工作,聊书籍,
偶尔也小心翼翼地触及一些更私人的话题。"你为什么总是周五晚上一个人来咖啡馆?
"有一次他问我。我搅动着咖啡,思考要透露多少:"习惯吧。前男友不喜欢咖啡因,
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这种...共同活动。""多久了?分手。""三年零四个月。
"这个精确的数字脱口而出,我自己都感到惊讶。他点点头,没有追问细节,
仿佛理解有些伤口不需要被重新撕开。这种克制的体贴让我感到安全。
十二月的最后一个周五,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袭击了城市。我加班到九点,走出大楼时,
雪花在狂风中横冲直撞。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屿的信息:"还在公司?""刚下班。
"我回复,手指冻得有些不灵活。"等我十分钟。"我没问他是什么意思,
只是站在大厦门口,看着雪花在路灯下飞舞。不到十分钟,
那辆熟悉的沃尔沃缓缓停在我面前。"上车。"他摇下车窗,鼻尖冻得发红。
车内暖气开得很足,座位上放着一个纸袋。"给你带了热巧克力,"他说,
"小杨说你加班时喜欢喝这个。"我接过纸袋,热度透过纸张传到指尖。
"你怎么知道我在加班?""我七点去了咖啡馆,你没来。"他轻描淡写地说,
仿佛在谈论天气,"小杨说你今天约了客户提案。"我小口啜饮着热巧克力,甜度刚好,
上面撒了一点点肉桂粉——正是我喜欢的搭配。这种被记住喜好的感觉既温暖又令人惶恐。
"谢谢。"我说,声音比预想的要柔软。他专注地开着车,
侧脸在仪表盘微弱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分明。雪花扑打在挡风玻璃上,雨刷有节奏地摆动,
像是某种催眠的韵律。"今天是我前妻的生日。"他突然说,眼睛依然盯着前方,
"我们离婚后,每年这一天我都会开车去我们第一次约会的地方,坐在车里抽一支烟,
然后回家。"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个突如其来的坦白,只好问:"今年呢?
""今年我在你公司楼下等了一个小时。"他转头看了我一眼,嘴角微微上扬,
"而且我戒烟两年了。"这句话在我心里激起一阵奇异的波动。车窗外,雪越下越大,
但车内却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小世界,仿佛与外界隔绝。"你家在哪个方向?"我问,
突然意识到每次都是他送我回家,而我对他几乎一无所知。"东湖区。"他回答,
"离你办公室不远。""那今晚我请你吃饭吧,"我提议,"算是谢谢你冒着风雪来接我。
"他犹豫了一下:"其实...我今天原本打算问你愿不愿意来我家。我煮了汤,
足够两个人。"这个邀请来得太突然,我下意识地抓紧了纸袋,热巧克力已经不那么烫了。
"只是吃饭,"他补充道,声音里有一丝紧张,"如果你不放心,我们可以去餐厅。""不,
汤很好。"我听见自己说,"我很乐意。"他的公寓比我想象中要整洁,原木色的家具,
大面积的留白,几幅抽象画作点缀在墙上。开放式厨房里,一锅汤正在炉子上小火炖着,
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番茄牛肉汤,"他说,"我唯一拿手的菜。""闻起来很棒。
"我脱下外套,他接过去挂在门边的衣帽钩上,动作自然得仿佛我们已经这样相处了很久。
汤确实美味,我们坐在落地窗前的矮桌旁,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他开了一瓶红酒,
酒精让谈话变得更加流畅而深入。"为什么会离婚?"我问,这个问题在我心中盘旋已久。
他转动着酒杯,红色的液体在杯壁上留下痕迹:"她想要孩子,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父亲。"停顿了一下,"后来她遇到了一个比我更确定的人。
""你后悔吗?""有时候。"他坦诚地说,"但更多时候我想,如果重来一次,
我可能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有些事勉强不来。"我点点头,
想起自己那段长达五年的感情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妥协中慢慢窒息而亡的。"你呢?"他问,
"三年的感情,为什么结束?""他爱上了别人。"我说,惊讶于自己声音的平静,
"一个比我更活泼、更随性的女孩。他说和我在一起太...累了。
"陈屿的目光落在我脸上,专注而温柔:"累?""我太理性,太克制,
太..."我寻找着合适的词,"太害怕失控。""所以现在你学会了失控?"他问,
眼睛里带着笑意。"显然没有。"我抿了一口酒,"否则我现在应该吻你了。"话一出口,
我自己都愣住了。酒精,一定是酒精的作用。但陈屿没有笑,也没有露出尴尬的表情。
他放下酒杯,缓慢而坚定地倾身向前。"那么,"他的声音低沉,带着红酒的醇香,
"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他的唇贴上我的,温暖而柔软,带着番茄和红酒的味道。
这个吻克制而试探,像是在询问许可。我回应了他,手指不自觉地抓住他的毛衣前襟。
当我们分开时,窗外的雪依然在下,但世界似乎变得不一样了。"这算失控吗?"他问,
拇指轻轻擦过我的下唇。"还不够。"我回答,然后再次吻上他。第四章新年过后,
我们的关系进入一种奇特的平衡状态。每周五的咖啡馆约会依然继续,
偶尔会变成他家或我公寓里的晚餐。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开"男女朋友"这样的标签,
却也心照不宣地不再与其他人约会。一月中旬的一个深夜,我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声音让我的血液瞬间凝固——是陆沉,我的前男友。"我回国了,"他说,
声音里带着我熟悉的漫不经心,"想见见你。""为什么?"我问,手指紧紧攥住手机。
"三年了,小晚。我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我很好。"我机械地回答,"不需要见面。
"挂断电话后,我坐在床边,感觉呼吸困难。衣柜镜中反射出的女人脸色苍白,
眼睛大得吓人。我拉开最底层的抽屉,
翻出那件被红酒染色的白衬衫——那是我们最后一次争吵的见证。他说我只是在假装坚强,
说我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感情。然后他摔门而出,留下我和那杯被打翻的红酒。
手机再次震动,这次是陈屿的信息:"还没睡?"我盯着屏幕,不知该如何回复。
告诉他我前男友突然出现?这似乎太过沉重。假装一切正常?但我已经学会了不再伪装。
"刚接到前男友电话。"我最终回复道,然后立刻补充,"不需要回应,我只是需要说出来。
"他的回复来得很快:"要过来吗?或者我去你那里。"这个简单的提议让我眼眶发热。
没有多余的追问,没有不必要的安慰,只是一个存在的选择。"你能来吗?"我回复,
"我不想一个人。"不到四十分钟,门铃响了。打开门,陈屿站在那里,头发微湿,
像是刚洗过澡。他手里拿着一瓶红酒和一个纸袋。"巧克力可颂,"他说,
"小杨说这是你的comfort food。"我让他进门,
突然不知该如何解释自己的状态。但他似乎并不需要解释,只是走进厨房,找出两个酒杯。
"喝一杯,"他说,"或者不喝。说话,或者沉默。都可以。"我们在沙发上坐下,
他倒了两杯酒,但谁都没有急着去碰。窗外,城市的灯光依旧明亮,偶尔有车灯划过窗帘。
"他为什么回来?"陈屿最终问道,声音平静。"不知道。说想见我。"我拿起酒杯,
啜了一小口,"三年了,我以为我已经完全走出来了。""走出来不等于遗忘。"他说,
"有些痕迹会一直在,只是不再疼痛。""你前妻...你还想她吗?
"他思考了一会儿:"不想。但我记得。记得那些好的部分,也记得为什么结束。
"我们就这样聊到凌晨,关于过去,关于伤害,关于如何在破碎后重建自己。
这不是一场充满眼泪的倾诉,而是一种近乎冷静的剖析,就像两个医生在讨论彼此的伤疤。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帘时,我发现自己靠在陈屿肩上,他的手臂自然地环抱着我。
我们谁都没有动,享受着这种无需言语的亲密。"谢谢你来。"我说。"谢谢让我来。
"他回答。这一刻,我意识到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悄然改变。
不再是咖啡馆里小心翼翼的试探,不再是刻意保持的距离。在这个充满伤痕的世界上,
我们找到了一个能够理解彼此沉默的人。第五章二月的一个周六早晨,
我站在陈屿工作室楼下,抬头望着这栋由旧工厂改造的建筑。
裸露的红砖墙和黑色钢架结构呈现出一种粗犷的美感,巨大的落地窗里能看到走动的人影。
手机震动了一下。"在五楼,电梯出来右转。"陈屿的信息简洁明了。
这是我第一次来他的工作场所。过去一个月,
我们的周五咖啡馆约会逐渐扩展到周末的其他时间——一起去过两次电影展映,
一次现代艺术展,还有三次在他家或我公寓里的晚餐。但踏入他的职业领域,
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电梯门打开,一股咖啡豆和绘图墨水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
开放式的工作区里,十几张绘图桌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几位年轻人正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
我的目光立刻捕捉到站在远处窗边的陈屿,他正在和一位穿黑色高领毛衣的女**谈,
两人面前摊开一卷图纸。"林晚。"他抬头看见我,嘴角微微上扬。
那个穿高领毛衣的女人也转过头来,她约莫三十五岁,利落的短发,眼睛大而明亮。
"这是我们项目总监苏雯,"陈屿介绍道,"这是林晚。""久仰。"苏雯伸出手,
她的掌心干燥温暖,"陈屿的咖啡伴侣。"我不知道该如何解读这个称呼,只好微笑点头。
苏雯看了看手表:"我得去赴约了。林晚,很高兴终于见到你。"她冲陈屿眨眨眼,
"周一别迟到,客户要见你。"陈屿无奈地摇摇头,等苏雯离开后,
他转向我:"想看看我工作的地方吗?"他带我穿过工作区,几位同事好奇地抬头,
但很快又回到各自的工作中。陈屿的办公区域在角落,一张宽大的绘图桌上散落着各种草图,
墙上钉满了建筑照片和速写。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精致的建筑模型——一栋线条流畅的高层住宅,但只完成了一半。
"这是新项目?"我指着模型问道。"曾经是。"他的手指轻轻抚过模型表面,
"客户上周撤资了。"我从他平静的语气中听出了一丝失落。
桌上摊开的草图显示这原本会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建筑——曲面阳台如同花瓣般层层展开,
屋顶花园的设计充满巧思。"太可惜了,"我真诚地说,"这设计很美。""商业世界里,
美不是首要考量。"他收起图纸,动作有些粗鲁,"咖啡?我们有个不错的咖啡机。
"茶水间很小,但设备专业。陈屿从柜子里取出一包咖啡豆,
我认出那是我最喜欢的耶加雪菲。"你准备的?"我惊讶地问。"上周买的。"他没有看我,
专注地研磨咖啡豆,"想着你可能会来。"这个小小的准备让我心头一暖。
我们端着咖啡回到他的办公区,他关掉了刺眼的顶灯,只留下一盏温暖的台灯。窗外,
午后的阳光给城市镀上一层金色。"所以,"他靠在绘图桌边,"今天怎么想到来工作室?
"我抿了一口咖啡,香气在舌尖绽放:"想看看你工作时的样子。
""和咖啡馆里有什么不同?""更专注,"我观察着他,"也更紧绷。刚才和苏雯说话时,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