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玉璧宫的红墙在月光下投下幽深的影子。
内廷深处,一盏琉璃宫灯悄然亮起,将萧太后的身影映得高贵而威严。
她身着素色锦袍,眉目间藏着岁月的锋芒,目光如炬地凝视着跪坐在榻前的萧明澜。
萧明澜心头跳动,知道这场深夜召见绝非寻常。
宫人们己被遣退,殿内只余太后和明澜二人,寂静得仿佛连呼吸都能传至远方。
太后的沉默仿佛一张无形的网,将萧明澜牢牢笼罩——她知道,太后一向不喜无谓寒暄,今夜定有要事。
“明澜,”太后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你可知今日宫中发生了何事?”
萧明澜抬头,眸中微现警觉:“回太后,今日上朝,礼部尚书与兵部尚书争执不休,陛下动怒,差点传旨处罚。
臣女在殿外听闻些许,但不敢妄加揣测。”
“你察得不错。”
太后轻叹,目光如水般流转,“朝堂之争,己不仅仅是礼部与兵部的旧怨。
你可曾留意,近来有多少人在暗中结党营私?”
萧明澜沉默片刻,低声道:“臣女虽未明查,但宫中流言西起,外朝与内廷皆不太平。”
太后轻轻点头,唇角勾起一抹冷笑:“你母妃早逝,你自幼在我膝下长大,心思比旁人细腻得多。
如今宫廷风雨欲来,你虽位居贵女,却不能全然置身事外。”
她顿了顿,目光锐利,“你可知,宫中最危险的,不是那些张牙舞爪的权臣,而是藏在暗处的刀。”
萧明澜心头一凛,细细思量太后的话。
玉璧宫自古为权力漩涡,表面的风平浪静下,实则暗流涌动。
萧明澜虽出身显赫,却也明白,太后将她召至跟前,绝非仅仅为了提点警世之言。
太后缓缓起身,走到明澜身边,俯身将她搀起。
她的手温暖而有力,带着不容拒绝的威严。
“明澜,你要记住,宫廷之中,孤身难以为继。
你若想自保,便需结交盟友,彼此扶持,方能在这江山棋局中立足。”
萧明澜抬眸,与太后的视线相对。
她从太后深邃的眼眸中看到了决绝与期望,心中莫名生出些许勇气。
“太后,臣女愿听命。
但宫中权势错综,盟友难寻,臣女该从何处着手?”
太后微微一笑,语气柔和了几分:“你聪慧过人,自会分辨忠奸。
若要结盟,首当其冲是选准对象。
莫要被表面的亲近迷惑,也不可因一时利益而轻许诺言。
你可曾留意,近来太子身边的变化?”
萧明澜略一思索,答道:“太子最近常与左相之女柳如烟同行,两人言笑晏晏,有流言称左相欲借太子之势,巩固自身权力。”
太后点头,“柳如烟虽温婉,但左相心机深沉,若太子与其结亲,左相势必更上一层楼。
你与柳如烟幼时有旧,若能与她重修旧好,未尝不是一条路。”
太后语气微妙,“但你需谨慎,不可轻信她一面之辞。”
萧明澜心头微动。
柳如烟当年与自己情谊甚深,后来因家族变故渐行渐远。
若能重续旧谊,或许能在宫廷风波中多一分助力。
但她也明白,太后绝非只让她与柳如烟亲近那么简单。
太后转身,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中,声音低沉:“明澜,这宫廷之战,远比你想象得复杂。
你要学会观察、学会分辨,每一个盟友,都是你前行的盾牌,也是可能的利刃。
你要懂得取舍,懂得隐忍。”
萧明澜郑重应道:“太后教诲,臣女谨记于心。”
太后缓缓走到明澜身后,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你聪慧,心性坚韧,是我最放心的人。
但你要记住,宫廷险恶,任何时候不可掉以轻心。
无论遇到什么难题,都可以来寻我。
只要你不失本心,便无所畏惧。”
明澜点头,内心深处却隐隐升起一股忧虑。
太后今日一番话,将她推向了更加复杂的权力漩涡,也让她明白,单凭自身的聪明己远远不够,唯有团结盟友,才能在这风雨飘摇的玉璧宫中安身立命。
太后见明澜神色凝重,语气温和了几分:“你且回去吧,今晚之事,不必与旁人提起。
静观其变,从今日起,你要多留意宫中风向,尤其是太子与左相之女的动向。
若有异常,及时禀报于我。”
萧明澜起身,行礼道:“臣女遵命。”
太后点头,目送明澜离开。
殿内只余太后一人,她目光幽深,似乎在思索更深远的谋划。
萧明澜踏出殿门,夜风拂面,心头沉甸甸的。
她知道,太后己在为她铺设道路,而她自己,也要在这条路上步步为营,不能有丝毫松懈。
宫灯摇曳,玉璧宫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
萧明澜回首望了一眼太后所在的殿门,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前路多么艰险,她都要守护自己的本心,寻找属于自己的盟友,在这权谋之宫中活下去。
萧明澜的身影渐行渐远,太后则在殿中静静凝视着窗外的夜色。
玉璧宫的风雨尚未停息,而她们母女二人,也将在这层层玄机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命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