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重庆,秋老虎仍带着余威,阳光透过礼堂的玻璃窗,在红色地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重庆市某重点小学的科技节正在这里举行,空气中弥漫着孩子们的喧闹和一丝淡淡的胶水、电路板气味——那是属于童年的、关于“发明创造”的味道。
礼堂里座无虚席。
前排是西装革履的评委和几位特邀嘉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李院士。
他是重庆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的泰斗,今天被校长三顾茅庐请来看“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脸上带着几分儒雅的纵容。
后排和两侧挤满了学生和家长,小脑袋们此起彼伏,像一片活泼的向日葵。
展示项目一个个进行着。
三年级学生的太阳能小车在轨道上歪歪扭扭地跑,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五年级的“矿泉水瓶火箭咻”地冲上屋顶,又晃晃悠悠落下,孩子们爆发出欢呼。
这些作品稚嫩却充满童趣,李院士不时点头微笑,眼中带着对童真的欣赏。
“接下来,有请一年级(3)班的林夕同学,为我们展示她的项目——‘新型高效雨水收集与净化系统模型’。”
主持人的声音带着笑意,显然对一个六岁孩子能带来什么“高效系统”没抱太大期待。
在众人或好奇或漫不经心的目光中,林夕走上台。
她穿着一身干净的白色连衣裙,扎着简单的马尾,小小的身影站在宽大的舞台上,显得有些单薄。
但当她抬起头时,那双眼睛里的沉静和专注,让前排的李院士微微挑了下眉。
两个高年级的男生合力抬上一个巨大的沙盘模型,立刻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模型做得异常精致:微型的青瓦白墙房屋错落有致,门前是用细沙铺成的“街道”,街道旁有蜿蜒的“排水沟”,连接着一个蓝色透明的“蓄水池”,池边还立着几棵用绿色毛线做的“树”。
最复杂的是模型中央的过滤装置,用亚克力板隔开成几个格子,里面填满了鹅卵石、细沙和黑色的活性炭颗粒。
“大家好,我是林夕。”
她的声音清脆,却带着一种超乎年龄的镇定,“我带来的这个系统,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高效收集雨水,二是如何把收集到的雨水净化成可以使用的水。”
她伸出小手,指向沙盘边缘的“房屋”:“首先,在屋顶设计倾斜的集雨面,让雨水顺着管道流入街道旁的排水沟——就像我们下雨时,屋檐下会滴水一样。
排水沟的坡度经过计算,能让雨水快速流向蓄水池,减少蒸发和渗透损失。”
台下的老师和家长们有些惊讶。
一个六岁孩子,竟然能说出“坡度蒸发损失”这样的词?
林夕没有停顿,手指移向过滤装置:“收集到的雨水里,会有泥沙、树叶,甚至一些看不见的脏东西。
所以需要净化。
第一步是初步沉淀,让大颗粒的泥沙沉到水底。
然后进入多层渗透区,这里有细沙和鹅卵石,能过滤掉更小的杂质。”
她顿了顿,指向过滤池底部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鹅卵石和活性炭颗粒,那里的排列隐约形成几个交错的环形。
“最关键的是这里。”
她的语气认真起来,“这些颗粒的排列方式,我借鉴了一种古老的……嗯……‘图案’。”
她在心里快速斟酌着用词。
总不能说这是她在某个灵气枯竭的修真世界里,为了净化被污染的灵泉,苦学三年才掌握的“聚灵阵”变体吧?
那个世界的修士们用阵法聚集灵气,而她发现,只要改变阵法的节点和流向,就能让水流在其中形成特殊的涡流,大大提高净化效率。
“这种图案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水流路径,延长水和过滤材料的接触时间。”
她换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说法,“而且水流会在里面打转转,就像洗衣机甩干衣服一样,让水里的脏东西更容易被吸附和分解。”
评委席上的老师们起初觉得这是孩子的想象,笑着点头。
但李院士却渐渐坐首了身体,眉头微蹙,眼镜后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他凑近沙盘,仔细观察那些颗粒的排列,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击着——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
“你说的‘打转转’,是不是指流体在特定结构中形成的涡流效应?”
李院士忽然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探究,“这种排列方式,能让水流产生剪切力,破坏污染物的胶体结构?”
林夕心里一惊。
这位院士果然厉害,竟然能从她稚嫩的描述中,摸到一点门道。
她眨了眨眼睛,装作懵懂的样子:“老师说的我不太懂。
我就是觉得这样摆,水好像变得更干净了。”
李院士笑了笑,没再追问,只是示意她继续。
演示环节开始了。
林夕拿起一个小水壶,里面装着事先准备好的“污水”——是她特意用泥土、菜叶碎末和一点墨水调成的,浑浊不堪,颜色深褐。
她举起水壶,向台下展示:“这是模拟的雨水,里面有泥沙和脏东西。”
孩子们发出一阵小声的惊呼。
她将“污水”缓缓倒入模型的“蓄水池”,然后打开蓄水池连接过滤装置的小阀门。
浑浊的水流顺着管道进入第一个沉淀格,很快,水底就积起了一层泥沙。
接着,水流漫过隔板,进入多层渗透区,穿过细沙和鹅卵石,颜色明显变浅了一些。
最关键的一步,是进入那个按“阵法”排列的活性炭过滤格。
水流在里面似乎真的放慢了速度,沿着那些隐形的“轨迹”蜿蜒流动,像一条被无形力量牵引的小溪。
当水流最终从出口处流出,滴落在一个透明的小杯子里时,全场响起一片吸气声。
杯子里的水,竟然清澈见底!
虽然还有一丝淡淡的浅黄色,但和入口处的浑浊相比,简首判若云泥。
“哇!”
“好厉害!”
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评委老师们也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纷纷凑过去看。
李院士再也坐不住了。
他站起身,快步走上台,先是仔细观察了模型的每一个部分,尤其是那些排列奇特的活性炭颗粒,然后拿起那个装着净化水的杯子。
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检测盒,里面是便携式水质检测试剂。
他先是用浊度计测了一下,数值低得惊人。
然后又取出检测COD(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离子的试纸,浸入水中。
几秒钟后,试纸的颜色变化让他猛地睁大了眼睛,呼吸都急促了几分。
“这……这不可能!”
他喃喃自语,又反复测了几次,结果都一样。
他转过身,激动地看着林夕,平时沉稳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孩子,你知道吗?
这个净化效果,己经达到了我们实验室的中试水平!
浊度去除率超过95%,COD去除率超过80%,重金属离子也降低了很多!
这比市面上很多简易滤水器都高效!”
他又看向校长,声音因激动而提高:“校长!
这孩子是个天才!
绝对的天才!
她无意中用的这种排列方式,其实蕴含了全新的流体动力学和过滤材料空间分布理念!
你看这里的涡流效应,能有效解决过滤过程中的‘死体积’问题,让每一份材料都发挥作用——这正是我们实验室在膜过滤领域困扰了三年的瓶颈!”
他指着那些活性炭颗粒:“传统的过滤材料是无序堆积,很容易堵塞,而且水流分布不均。
但她这种‘图案’,让水流形成了有序的紊流,既增加了接触面积,又能自我清洁,防止堵塞。
这……这完全可以写成一篇顶刊论文!”
全场彻底沸腾了!
家长们惊讶地看着那个站在台上、一脸平静的小女孩,窃窃私语声像潮水般涌起。
“天呐,一年级的孩子?”
“这也太厉害了吧!”
“李院士都这么说了,肯定不一般!”
闪光灯“咔嚓咔嚓”地亮起,聚焦在林夕小小的身影上,仿佛她是此刻最耀眼的明星。
校长也激动得满脸通红,连连点头:“是是是,林夕同学确实很聪明,平时就爱看书琢磨这些。”
林夕站在台上,接受着众人的惊叹和掌声,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却不像表面那么平静。
她知道,这份“天才”的背后,是另一个世界的挣扎和求生。
在那个资源枯竭的修真世界,干净的水源比灵石还珍贵。
为了让部落里的人喝上干净的水,她跟着老族长学习阵法,在沙漠里寻找过滤材料,失败了无数次,才摸索出这种“聚灵阵”的变体用法。
没想到,竟然在这个世界,以这样的方式“初露锋芒”。
她看着台下那些或羡慕或惊叹的目光,忽然觉得有些疲惫。
这种被万众瞩目的感觉,让她想起在星际世界被当作“异类”研究的日子。
就在这时,她的目光穿过人群,落在了后排的角落里。
那里,王俊凯正踮着脚尖,努力地朝台上望,小脸上满是骄傲和兴奋,看到她看过来,立刻用力地挥了挥手,眼睛亮得像两颗星星。
林夕的心里,忽然像被什么东西暖了一下,刚才的疲惫和疏离感,瞬间消散了不少。
晚上,林夕的房间里。
台灯的光线柔和地洒在书桌上,桌上放着那个科技节颁发的奖杯——巨大,金光闪闪,底座上刻着“最佳创新奖”几个字,边缘还镶着塑料的“宝石”,在灯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是她“重生”以来,获得的第一个世俗意义上的荣誉。
它代表着认可,代表着“天才”的标签,甚至可能为她带来更多的资源和便利。
但林夕看着它,却觉得有些冰冷和陌生。
就像一件精致的道具,漂亮,却没有温度。
她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奖杯的边缘,冰凉的触感传来。
她想起在修真世界,部落里的人用晒干的葫芦瓢给她做“奖杯”,里面装满了最甜的野果;想起在战地医院,小伤员用弹壳给她做的“勋章”,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谢谢”。
那些东西粗糙、简陋,却比这个金光闪闪的奖杯,更让她心动。
“叩叩叩。”
窗户传来轻微的敲击声,像是小石子落在玻璃上。
林夕愣了一下,走过去打开窗户。
晚风带着桂花的甜香吹了进来,月光下,一个小小的身影蹲在窗台上,正是王俊凯。
他像只敏捷的小猫,熟练地翻了进来,落在地板上,动作还有些笨拙,差点绊倒自己。
“嘘——”他把手指放在嘴边,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小脸上带着几分紧张和兴奋,头发被晚风吹得有些乱,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
“你怎么来了?”
林夕笑着问,帮他理了理额前的碎发。
他身上有淡淡的肥皂味,混着一点青草的气息。
“我有东西给你!”
王俊凯神秘兮兮地说,双手背在身后,小身体因为激动而轻轻晃动着。
“什么东西?”
林夕故意装作好奇的样子。
他把背在身后的手伸了出来。
那是一个“奖杯”。
用易拉罐的铝皮剪出来的底座,被小心翼翼地压平,边缘还卷了起来,防止割手。
底座上,用彩色橡皮泥捏了一个圆柱形的“杯身”,红的、黄的、蓝的,像彩虹一样叠在一起。
最顶端,插着一个用亮晶晶的糖纸包裹的纸团,当作“宝石”。
而在底座的侧面,还歪歪扭扭地粘着两个用橡皮泥捏的小人,手牵着手,一个扎着马尾,一个留着短发,一看就是她和他。
整个“奖杯”造型滑稽,甚至有些歪歪扭扭,铝皮的边缘还有些毛糙,橡皮泥也沾了点灰尘。
但在月光下,它却散发着一种奇异的、温暖的光芒。
“这是我给你做的‘最亮星星奖’!”
王俊凯把“奖杯”郑重地塞进她手里,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她,语气无比认真,“比学校给你的那个大的还好!”
他又想了想,补充道:“我今天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在韩国拿的奖杯,都没你这个亮!
真的!”
林夕的心猛地一颤。
她看着手里的“奖杯”,铝皮底座被他的小手摸得有些温热,橡皮泥带着他手心的温度,糖纸反射着月光,像真的有星星在上面跳动。
她想起他说的“韩国”和“奖杯”——那大概是电视上播放的音乐颁奖典礼吧。
这个年纪的他,己经在心里埋下了这样的种子吗?
未来的某一天,他真的会站在遥远的舞台上,捧起属于自己的奖杯。
而此刻,他把亲手做的、最“亮”的奖杯,送给了她。
“什么叫‘最亮星星奖’?”
林夕的声音有些哽咽,她怕自己一开口就会哭出来。
“因为你今天在台上,就在发光啊。”
王俊凯仰起头,认真地看着她,像在描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比舞台上的灯还亮,比天上的星星还亮。”
他顿了顿,小脸上的兴奋慢慢淡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孩子气的担忧,他轻轻拉了拉她的衣角:“夕夕,你不会因为发光,就变成星星飞走了吧?
就像我梦里那样。”
林夕再也忍不住,把他紧紧地抱进怀里。
这个自制的奖杯被她攥在手心,粗糙的铝皮硌着掌心,却带来一种无比踏实的感觉。
这不是对她“智慧”的奖赏,不是对“天才”的认可,而是对“林夕”这个人的肯定——不管她来自哪里,经历过什么,在他眼里,她就是她,是那个会哭、会笑、需要他保护的夕夕。
“不会的。”
她在他耳边轻声说,声音坚定而温柔,“有这个奖杯在,我就不会飞走。”
“真的?”
王俊凯抬起头,眼睛里满是期待。
“真的。”
林夕点点头,举起那个自制的奖杯,“你看,它这么亮,就像一个小太阳,能把我牢牢地拴在这里。”
王俊凯笑了,露出两颗小小的虎牙,像得到了糖果的孩子一样满足。
“那我以后每年都给你做一个更亮的!”
他挺起小胸脯,像许下一个伟大的诺言,“等我长大了,给你做一个比月亮还大的奖杯,这样你就永远不会飞走了!”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个小小的身影上,也洒在那个歪歪扭扭的自制奖杯上。
它没有金光闪闪的外表,却比任何荣誉都更能照亮林夕的心房。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这个世界对她而言,不再只是完成任务的“驿站”,不再只是需要适应的“新剧本”。
因为这里有他,有这个会为她做“星星奖杯”的男孩,有一份跨越了时空和生死的牵挂。
她的“锋芒”,或许会在未来的世界里继续闪耀,但支撑她走下去的,永远是这份来自樱花树下的、最纯粹的温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