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午夜连篇》“幸运的双鱼”的作品之佚名佚名是书中的主要人全文精彩选节:小说《午夜连篇》的主角是幸运的双这是一本男生生活小由才华横溢的“幸运的双鱼”创故事情节生动有本站无广欢迎阅读!本书共计73881章更新日期为2025-11-12 20:33:18。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午夜连篇
主角:佚名 更新:2025-11-12 21:51:19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窗外的城市从未真正沉睡。凌晨三点十七分,林默再次确认了手机上的时间。
数字在黑暗中泛着刺眼的白光,像是对他无眠状态的又一次嘲讽。他翻了个身,
枕头被折腾得不成形状,空调的低声嗡鸣反而衬托出房间的死寂。这是第几个不眠之夜了?
他懒得去数。失眠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有些人需要午睡,
有些人习惯早起,而他,属于夜晚的清醒者。起身走向厨房,拖鞋与地板摩擦出疲惫的声响。
这套位于城市中心的高层公寓,在午夜时分显得格外空旷。倒水时,
他注意到窗玻璃上自己的倒影——一个眼眶深陷、头发凌乱的三十岁男人。这就是林默,
一家中型企业的市场部副经理,专业失眠者,
以及最近新增的身份——哲学思考的业余爱好者。水杯边缘泛起的光晕让他出神。
自从三个月前开始失眠,这样的午夜独处已成为常态。起初他拼命想找回睡眠,吞过褪黑素,
试过冥想APP,甚至去过睡眠诊所。但后来他放弃了,
反而开始利用这些无人打扰的时间思考那些平时无暇顾及的问题:我为什么活着?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终将死亡,现在的努力又有什么价值?
这些宏大的问题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的午夜时光。回到书房,他打开笔记本,翻到最新一页,
写下日期和“存在性失眠记录”几个字。这是他的新习惯——将夜间的思考记录下来。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与寂静对话。“如果宇宙终将热寂,所有文明和记忆都会消失,
那么此刻我纠结于明天早会的PPT是否显得可笑?”写到这里,林默苦笑了一下。白天,
他是务实的企业中层,讨论着市场份额和季度报表;夜晚,他却思考着宇宙和存在的意义。
这种割裂感让他觉得自己像个双面人。桌上的手机突然亮起,是同事张伟发来的邮件。
这么晚还在工作,果然是那个出了名的工作狂。林默点开邮件,
是关于明天早会的最新数据更新。他叹了口气,在回复框中键入“收到,谢谢”,
光标闪烁片刻,又全部删除,改为“凌晨三点还在工作?注意休息。”发送完毕后,
他意识到自己的回复多么虚伪——他自己不也醒着吗?继续翻看笔记本,
前几页的记录杂乱无章:“我们是被编程的生物吗?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不过是一套复杂的生物算法?”“自由意志是否只是幻觉?我们的选择真的自由吗?
”“如果时间不存在,只有永恒的现在,焦虑是否就会消失?
”这些思考始于三个月前的一个普通失眠夜。当时他刚结束一个重大项目,
身心俱疲却无法入睡。辗转反侧中,一个念头突然击中他:总有一天,我会死去,
此刻所有的焦虑和努力都将化为乌有。那晚的恐慌感至今记忆犹新。心脏狂跳,手心出汗,
仿佛死亡就在眼前。他从床上弹起,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试图摆脱这种存在性焦虑。
后来他上网搜索,才知道这叫“死亡觉醒”——突然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而产生的心理震撼。
有趣的是,随着时间推移,那种恐慌逐渐转变为一种奇特的好奇。
他开始主动在夜间探索这类问题,阅读哲学书籍,甚至报名参加了线上哲学课程。
索伦·克尔凯郭尔、阿尔贝·加缪、让-保罗·萨特——这些名字成了他午夜伴侣。
“也许失眠不是病,而是一种觉醒。”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
随后又划掉了——太像自我安慰了。凌晨四点,城市开始有了一丝微光。林默走到窗前,
看着远处偶尔闪过的车灯。这个世界即将苏醒,而他的夜晚即将结束。尽管身体疲惫,
思维却异常活跃,仿佛夜晚的寂静为思考提供了最佳环境。他想起今天——不,
已经是昨天了——下午与妻子的通话。李晓琳再次提到想要孩子的事。他们已经结婚五年,
李晓琳今年三十四岁,生物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我还没准备好。”这是他惯用的借口。
但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害怕失去自由,还是更深处对生命意义的怀疑?
如果生命本质上没有预设的意义,为什么要将另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
这些问题他没有说出口,他知道在李晓琳听来,这不过是逃避责任的哲学包装。
天空渐渐由墨黑转为深蓝。林默回到床上,闭上眼睛,尝试最后一次入睡。意识逐渐模糊时,
一个念头闪过:也许思考人生意义本身,就是对抗存在虚无的一种方式。然后,
睡眠终于降临。第二天早晨七点,闹钟如约而至。林默在昏沉中按掉闹铃,
昨晚的清晰思考已被蒙上一层雾。他机械地洗漱、穿衣,准备面对新一天的工作。
镜中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了几岁。黑眼圈明显,眼神缺乏光彩。他调整了一下领带,
练习了一个职业性微笑——这是他的日常面具。早餐时,
李晓琳注意到他的疲惫:“又没睡好?”“老样子。”他简短回应,不想展开这个话题。
晓琳永远不会理解,
为什么一个人会在该睡觉的时候思考“生命的意义”这种虚无缥缈的问题。对她而言,
生活是具体的、实在的——工作、家庭、孩子、房贷,这些才是值得关注的事情。
“要不要再去看看医生?王阿姨介绍了个中医,说是对失眠很有效。”“不用了,我适应了。
”他喝了一口咖啡,感觉苦涩的味道唤醒了一些感官。晓琳叹了口气,开始收拾餐具。
林默能感觉到她的失望,不仅是对他失眠的无奈,更是对他们婚姻中某种无形隔阂的感伤。
五年的婚姻,不知从何时起,两人像是沿着平行轨道前进的列车,看得见彼此,
却鲜有真正的交汇。去公司的路上,堵车如常。林默利用这段时间在脑海中整理早会要点。
红灯时,他无意间看到路边广告牌上的一句话:“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大概率是某个哲学讲座或新书推广,但恰巧击中了他的心境。白天的人们匆匆路过,
谁会真正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只有午夜时分的失眠者才会认真对待。早会上,
林默汇报了最新市场分析。他表现得专业而自信,
没人能想象几小时前这个人还在思考宇宙热寂和生命意义。张伟投来赞许的目光,
会后甚至拍了拍他的肩膀:“昨晚那么晚还回复邮件,今天状态还这么好,厉害啊。
”林默勉强笑了笑,没有透露真相。在职场,失眠被视为效率的敌人,是软弱的表现。
如果同事们知道他每晚与存在主义危机搏斗,恐怕会质疑他的职业能力。
一天的工作按部就班。邮件、会议、报告、协调——时间被分割成小块,
分配给不同任务和人员。在这种节奏下,午夜思考显得格外遥远而不切实际。下午两点,
人力资源部召集部门经理开会。总监王明远面色凝重地宣布,因公司业绩下滑,
董事会决定裁员15%。作为部门负责人,
他们需要在一周内提交评估建议——哪些岗位可以合并,哪些员工可能被裁撤。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只能听到空调的运转声。林默感到胃部一阵紧缩。
这不是简单的业务决策,而是关乎几十个家庭的生活。小张刚买了房,
每月房贷压力巨大;老王的孩子今年上大学,学费不菲;李姐是单亲妈妈,
全家的经济支柱……在这样的现实问题面前,他昨夜的哲学思考显得多么奢侈而脱离实际。
下班后,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公司附近的公园。傍晚的阳光柔和了许多,
孩子们在游乐区嬉笑,老人们悠闲散步。这一切平凡而真实,
与他午夜思考的抽象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他在长椅上坐下,打开手机,
无意中点开了一个哲学播客。
主讲人正在讨论加缪的西西弗神话: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是快乐的,因为他接受了荒谬,
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终极答案,而在于过程中的投入和创造。
”主讲人的声音在喧嚣的城市背景中显得微弱。林默闭上眼,让阳光温暖脸庞。
他想到那些可能被裁员的员工,想到李晓琳想要孩子的愿望,
想到自己夜复一夜的存在性思考。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是否有着某种联系?“林经理?
”一个小心翼翼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睁开眼,林默看到部门里的实习生小刘站在面前,
手里拿着一袋猫粮,不远处几只流浪猫正警惕地观望。“小刘?
你怎么...”“我每天都来这儿喂猫。”小刘有些不好意思,“林经理也喜欢来公园散步?
”林默含糊地应了一声。小刘是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安静而努力,林默对她了解不多。
此刻脱去职业装束,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小,更像一个大学生而非职场新人。
“要一起喂吗?”小刘邀请道,眼神中带着真诚的光芒。林默犹豫了一下,
还是起身跟了过去。小刘熟练地招呼猫咪,叫得出每只猫的名字和性格。“这是大白,
最霸道但最胆小;那是橘座,贪吃但亲人...”看着小刘与猫咪互动时专注而平静的侧脸,
林默突然问道:“你觉得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问题脱口而出后,林默自己都感到惊讶。
他怎么会向一个几乎陌生的下属提出这种私人化的问题?小刘愣了一下,随后继续撒猫粮,
轻声说:“我奶奶生前常说,意义就像猫尾巴——猫拼命追自己的尾巴,
却永远追不上;但当它专心向前走时,尾巴自然会跟着它。”简单的比喻让林默陷入沉思。
小刘继续说道:“我奶奶没读过多少书,但她的话很有道理,对吧?
也许我们太执着于寻找答案,反而忘了生活本身。”远处,一群鸽子突然飞起,
在夕阳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林默感到内心某种紧绷的东西稍稍松弛了。当晚,
林默意外地早早感到了困意。午夜前,他居然睡着了,三个月来第一次。但睡眠浅而易碎。
一小时后,他又醒了过来。不是往常的清醒,而是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
意识漂浮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模糊地带。在这种状态下,
一个想法逐渐清晰:也许意义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的;不是通过思考,
而是通过行动和选择。他起床,没有开灯,借着月光走到书房。翻开笔记本,
在新的一页上写下:“人生的意义或许就像在黑暗中编织:我们看不见整体的图案,
但每一针每一线都贡献于最终的形式。失眠让我直面虚无,但也许答案不在更多的思考,
而是在生活中的具体投入——对工作的责任,对妻子的爱,可能到来的孩子,
甚至是对陌生人的善意。”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明天,
我会认真与李晓琳讨论要孩子的事。
也会尽最大努力为可能被裁员的员工争取合理补偿和再就业支持。这些具体的行动,
比任何关于宇宙本质的思考都更接近意义的真相。”窗外,城市的灯光依然明亮,
但不再显得冷漠。它们是人类生活和联系的证明,是无数个体创造意义的痕迹。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