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诸葛亮智谋全传

第2章 幼年逢变故

发表时间: 2025-11-10
西岁的孔明,第一次对“死亡”有了模糊的认知,不是在书卷中,而是在母亲瞬间塌陷的肩膀和骤然死寂的灵堂里。

父亲诸葛珪的病来得又急又重,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压垮了琅琊诸葛家那片原本晴朗的天空。

记忆里,父亲那双能将他高高举起、充满力量的大手,最后只能无力地垂在榻边,曾经洪亮地为他讲解《诗经》的声音,也变得气若游丝。

孔明瞪着一双与年龄不符的、过于沉静的黑眸,看着族人们进进出出,看着母亲强忍泪水,操持着一切。

他还不完全明白“逝去”意味着什么,却能清晰地感受到笼罩在整个家族上空的悲恸与恐慌——顶梁柱,轰然倒塌了。

父亲的离世,抽走了这个家最主要的生计来源和精神依靠。

家道肉眼可见地中落起来。

原本门庭若市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门可罗雀的冷清。

母亲,那个温婉的妇人,一夜之间将所有的柔弱嚼碎了咽进肚子里,用单薄的脊梁硬生生扛起了抚养几个年幼子女的重担。

她变卖了些许首饰,更加精细地计算着每一粒米、每一寸布,竭力维持着这个家表面的体面,不让孩子们感受到太多的窘迫。

在昏暗的油灯下,她一边做着女红补贴家用,一边督促孔明兄弟们的学业。

她常常对孔明说:“亮儿,你父亲生前最看重你,说你聪慧,定要勤学不辍,莫要辜负了诸葛家的门风。”

孔明似懂非懂,但他记住了“勤学不辍”。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认字,而是开始主动去翻阅父亲留下的那些竹简。

那些艰涩难懂的词句,对他而言却有着莫名的吸引力。

他看不懂深处的大义,便先记其形,再问其音。

母亲的坚韧,如同无声的春雨,浸润着他幼小的心灵,让他过早地褪去了孩童的懵懂,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将疑问和悲伤藏在心底。

然而,命运的残酷并未就此止步。

仅仅两年后,积劳成疾的母亲,也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心力,撒手人寰。

这一次,孔明彻底明白了什么是“死亡”。

那意味着永远失去母亲的怀抱,失去那盏总在深夜为他亮着的孤灯,失去那份即便艰难却也安稳的依靠。

真正的孤苦无依,如同凛冬的寒风,刺骨而来。

牵着兄弟的手,站在双亲冰冷的坟茔前,六岁的孔明没有嚎啕大哭,他只是紧紧抿着嘴唇,任由泪水无声地滑过稚嫩的脸颊,滴落在初春尚未返青的枯草上。

那一刻,他心中某种属于孩童的天真烂漫,被彻底封存了。

此后,孔明与兄弟诸葛瑾等,不得不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

叔父时任豫章太守,收留他们是情分,也是责任。

但寄人篱下的日子,终究是不同的。

即便叔父待他们不薄,府中的仆役也恭敬有加,但那种微妙的感觉,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

他学会了更加谨慎地言行,分得清什么是真正的关爱,什么是客气的疏离。

他敏锐地察觉到,即便是亲如叔父,也无法替代父母给予的那种毫无保留的温暖与安全感。

这段经历,像一把冷酷的刻刀,早早地雕琢着孔明的性格。

他变得比同龄人更加沉静、内敛,也更加独立和坚韧。

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书籍之中,那里有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的艰辛。

他也开始默默地观察身边的一切,从叔父接待宾客的言谈举止,到府中人事往来的细微处。

世事艰辛,如同一本沉重的无字书,在他面前缓缓展开,而他,这个早慧的少年,己经开始强迫自己去阅读,去理解。

童年的接连变故,没有击垮他,反而淬炼出他性格中一抹坚硬的底色。

这底色,是深夜苦读时不肯熄灭的灯火,是面对困境时紧抿的双唇,是身处逆境却愈发清晰的向学之心。

这并非天生奇才的孤高,而是被命运过早推入现实洪流后,不得不学会的泅渡。

这份从磨难中生长出的抗压能力,与当代年轻人在面对学业、职场、生活的重重压力时,所亟需的那份“在挫折中成长”的韧性,跨越千年,形成了深刻的共鸣。

磨难,未必是财富,但它确实让这颗未来的“卧龙”之心,提前变得无比坚韧,足以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成为指引蜀汉前行的不灭明灯。

如果这个故事触动了你——请把这份触动交给我:点亮点赞,在评论区留言,或是转发给最懂你的那个人。

你的每一个互动,都是这个故事继续生长的光。

点击送礼,精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