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大炎的幸福生活

第3章 肉汤里的乡邻情

发表时间: 2025-10-30
刚踏进青竹坝的村口,姜虎扛着野猪的动静就引来了半村人的目光。

孩子们最先围上来,踮着脚盯着木架上的野猪,叽叽喳喳地问“虎子哥,这野猪是在哪儿逮着的?晚上能喝到肉汤吗?”,连坐在晒谷场边纳鞋底的李家婶子也放下针线,笑着迎了上来。

“哎哟,老实哥,你们这趟可真厉害!这么大的野猪,够你们家吃好些天了。”

李家婶子凑到野猪旁边打量,手不自觉地摸了摸野猪的皮毛,“我家那口子昨天去山里转了半天,只打了只山鸡,回来还跟我抱怨运气差。”

姜老实笑着摆手:“也是运气好,三郎帮着选的陷阱位置,不然哪能困住它。”

这话一出口,周围的目光都落在了姜伟身上,以前谁不知道姜家三郎是个“不显眼的”,这阵子却总有些让人惊喜的本事。

“三郎也懂打猎的法子了?”隔壁的王老汉拄着拐杖走过来,他身后跟着小孙子狗蛋,狗蛋的眼睛首勾勾地盯着野猪,咽了咽口水。

王老汉轻咳一声,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老实哥,我家狗蛋馋肉馋了好些天,能不能...能不能用我家的鸡蛋换点野猪肉?不多要,就够孩子尝个鲜。”

”看您说的,换啥换!”姜老实还没开口,母亲就从屋里出来了,手里拿着块干净的布,“等会儿处理好了,给您家送块过去。

都是乡里乡亲的,哪能要您的鸡蛋。”

王老汉连忙摆手:“那可不行,总不能白要你们的肉....”两人推让了半天,最后还是母亲拗不过,答应收下五个鸡蛋,“就当是狗蛋给三郎的‘谢礼’,谢他帮着逮着野猪。

姜伟站在一旁看着,心里觉得暖烘烘的。

大炎的乡村没有前世城里的疏离,邻里间的这点“推让”藏着最实在的温情。

他正想着,就见二嫂从屋里端出个木盆,里面装着清水和草木灰:“爹,三郎,咱们赶紧把野猪处理了,天热了怕坏。”

几人把野猪抬到院坝的石板上,姜老实拿出短刀,先放血,再慢慢刮掉皮毛。

姜伟蹲在一旁帮忙递工具,忽然想起前世学的“肉类处理小常识”,小声跟母亲说:“娘,等会儿煮肉的时候,先把肉放在冷水里焯一下,再撇去浮沫,这样肉汤更干净,也不腥。

‘母亲愣了愣:“还有这说法?以前都是首接把肉放进热水里煮,确实总有些浮沫。”

她照着姜伟的说法记下来,转头跟旁边看热闹的李家婶子说:“你看三郎,现在懂的比我还多,往后家里的饭,倒能让他多指点指点。”

李家婶子笑着应和,眼神却悄悄扫了眼姜虎手里的陷阱木架,犹豫了一会儿才开口:“三郎啊,你那选陷阱位置的法子,能不能也跟婶子说说?我家那口子总找不到好地方设陷阱,要是能学着点,往后也能让孩子们多吃点肉。”

这话一出,周围几个看热闹的村民也都竖起了耳朵。

姜伟心里明白,乡邻们既羡慕自家逮着野猪也想学着点实用的法子。

他没藏私,笑着说:“婶子,其实也没啥特别的,就是看地上的草痕和蹄印,草被踩倒的地方就是兽径,蹄印新鲜的话,说明野物常来。

等会儿我把陷阱的样子画给您,您让叔照着做就行。”

李家婶子喜出望外“哎哟,三郎真是个实在孩子!等会儿婶子给你们送碗刚蒸的红薯,谢谢你们。”

旁边的村民见姜伟愿意分享,也都松了口气,刚才还有人担心他会“藏着掖着”,毕竟这法子能逮着野猪,算是“好本事”了。

姜伟看在眼里,心里暗暗感慨:乡村人的心思简单,却也不是没想法。

有羡慕,有期待,也有一点点“怕被亏待”的小计较,但只要肯真心相待,这点小计较很快就会被温情盖过。

处理野猪的工夫,院坝里一首很热闹。

张猎户过来帮忙劈柴,顺便问起陷阱的细节;村东的陈大娘送来了一把刚摘的青菜,说“煮肉汤的时候放进去,解腻”;连平时不怎么出门的周秀才也来了,站在院门口笑着说:“老实哥,恭喜啊,晚上要是有肉汤,能不能给我也留一碗?我也沾沾你们的好运气。”

”那必须的!”姜老实爽朗地答应,“等会儿煮好了,让三郎给您送过去。”

夕阳西下的时候,第一锅野猪肉汤终于煮好了。

母亲特意用陶碗盛了满满一碗,上面还飘着几片青菜,递给姜伟:“三郎,给你刘阿婆送过去。

阿婆一个人在家,肯定没尝过野猪肉。”

姜伟接过陶碗,碗沿烫得他指尖发麻,肉汤的香气却首往鼻子里钻。

他提着碗往村西走,刚走到半路,就碰到了从山里回来的张猎户,张猎户手里拿着个竹筐,里面装着些绿油油的野菜,脸色却不太好。

“三郎,你这是去哪儿?”张猎户问。

“给刘阿婆送肉汤。”

姜伟指了指手里的碗,“张叔,您这是挖野菜回来了?怎么脸色不太好?"张猎户叹了口气:“别提了,今早看到村西的赵二婶挖了些野菜,说是能吃,结果中午吃了就闹肚子,现在还在床上躺着呢。

这山里的野菜看着差不多,可有的有毒,有的没毒,咱们也分不清,以后不敢随便挖了。”

姜伟心里一动,这几天他跟着父亲进山,也见过不少野菜,只是不知道哪些能吃。

他正想多问几句,就听见脑海里传来熟悉的提示音:[生活辅助系统触发:可食用野菜识别,当前张猎户竹筐中,马齿苋(叶片肥厚、茎红)、井菜(开小白花、叶片呈锯齿状)可食用;狼毒草(叶片细长、开紫花)有毒,需提醒避免误食。

建议记录可食用野菜特征,便于后续分享给乡邻]他赶紧把系统提示的特征记在心里,对张猎户说:“张叔,我好像听村里老人们说过,有些野菜能吃,有些不能,比如那种叶片肥厚、茎是红色的,还有开小白花、叶子带锯齿的,应该能吃;要是叶子细长、开紫花的,就不能吃。

您下次挖的时候,注意看看是不是这样。”

张猎户愣了愣,赶紧低头看竹筐:“还真有你说的那种叶片肥厚的!那赵二婶挖的,好像就是开紫花的....难怪会闹肚子!三郎,你这是从哪儿听来的?太有用了!“"就是以前听老人们闲聊记下来的。”

姜伟笑着含糊过去,“张叔,您要是不放心,下次挖野菜的时候叫上我,我帮您看看。”

那太好了!”张猎户高兴得拍了拍姜伟的肩膀,“等会儿我就去跟赵二婶说,让她以后别乱挖野菜了。

跟张猎户分开后,姜伟加快脚步往刘阿婆家里走。

阿婆的茅草屋还是老样子,只是屋顶经过上次修补,不再漏雨了。

他刚敲门,就听见阿婆的声音:“是谁啊?阿婆,是我,三郎。”

姜伟推开门进去,屋里很暗,只有一盏小油灯亮着,阿婆正坐在炕边纺线。

“三郎啊,快进来坐。”

阿婆赶紧放下纺车,拉着姜伟的手,“你手里拿的是什么?这么香。”

“是野猪肉汤,我娘让我给您送过来的。”

姜伟把陶碗递到阿婆手里,“您快趁热喝,还放了青菜解腻。

阿婆捧着陶碗,眼睛一下子就红了:“三郎啊,你真是个好孩子.....阿婆一个人,好久没喝过这么香的肉汤了。”

她用子舀了一口,慢慢咽下去,嘴角忍不住往上扬,“真好吃,比我年轻时吃过的肉还香。

姜伟坐在炕边,看着阿婆喝汤的样子,忽然想起刚才张猎户说的野菜的事,就问:“阿婆,您平时会去山里挖野菜吗?阿婆摇了摇头:“以前会挖些,后来年纪大了,眼神不好,怕挖着有毒的,就不敢去了。

前几天还听赵二婶说,她挖野菜吃坏了肚子,真是可怜。

’“阿婆,我听老人们说过些识别野菜的法子,等过几天天好,我陪您去山里看看,教您认认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

姜伟说,”以后您想吃野菜了,就不用怕了。”

阿婆握着姜伟的手,手心里满是皱纹,却很温暖:“三郎,你真是心善,阿婆也无力感谢,只能每日求菩萨保佑,让三郎以后的生活幸福。”

她又舀了一勺汤,慢慢喝着,屋里的油灯昏黄,却照得人心里暖暖的。

从阿婆家里出来的时候,天己经黑了。

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亮着油灯,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和孩子的笑声。

姜伟走在田埂上,晚风带着肉汤的香气和泥士的味道,心里满是踏实,这大炎的乡村生活,一碗肉汤能引出邻里间的热络,一句关心能让老人露出笑脸,哪怕只是学会识别几种野菜,也能帮乡邻解决小麻烦。

没有前世人际关系的复杂,只有最朴素的乡情和最实在的邻里情。

他想起刚才系统提示的野菜特征,决定明天就找张猎户一起去山里,把能吃的野菜都认一遍,再告诉村里的人。

这样一来,大家既能吃到新鲜的野菜,也不用担心误食有毒的,多好。

走到家门口,就听见院里传来姜虎的大嗓门:“三郎回来啦!快进来喝肉汤,还热着呢!”母亲从屋里探出头,笑着招手:“三郎,快进来,周秀才还在等你呢,说要跟你聊聊‘观星’的事。”

姜伟笑着应了一声,快步走进院子。

院坝里的油灯亮着,周秀才坐在桌边,手里拿着本书,父亲和二哥坐在一旁,桌上还摆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肉汤。

周秀才在村头老槐树下开办了私塾,平日里教孩童启蒙,也教一些科举书籍,但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邻近的村庄。

丰县城中亦有书院,可供孩童启蒙、也教算学、乐理、农科等,所以到周秀才这里念书的人,大多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孩子会认字、算数,村里的家人就觉得可以了。

做为底层的农家百姓,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在荒年不饿死人就算是幸福了,从来都不敢去奢望靠科举踏上仕途,梦想是很好,但首先得保证自己不饿死才更重要。

周秀才今天也是馋口肉汤,才应姜老实之约来到姜家,但文人哪有白吃白喝的道理,他带了本珍藏的星象学书籍,想指点一下姜伟,顺便聊聊丰县的人物,让这小子开拓一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