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镜裂鸾声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10-27
第一章 残镜牵出旧识,戈壁来讯国家博物馆的修复室总飘着松节油与青铜氧化混合的味道,沈砚戴着放大镜,指尖捏着0.3毫米的镊子,正将唐代“双鸾衔绶镜”的铜锈一点点挑离纹饰。

镜面碎成十七块,最关键的鸾鸟首颈缺失,断口处的绿锈像凝固的泪痕,映着窗外深秋的梧桐落叶。

镊子尖突然卡住一粒细小的沙——不是北京常见的黄土沙,是带着棱面的石英沙,边缘还沾着丝极淡的铜绿,像极了爷爷沈敬之当年从边疆带回的样本。

“砚姐,明轩哥说边疆考古队有消息了!”

林薇抱着资料冲进来,帆布包上的青花瓷片挂件叮当作响,“他们在沙漠遗址里找到同批次铜镜残片,队长叫陆则,还是沈爷爷的学生呢!”

沈砚的镊子顿在半空。

那粒石英沙从镜缝里滑落,落在白色软布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像一颗被时光遗忘的星。

她想起爷爷临终前的那本旧相册——泛黄的纸页里,年轻的爷爷蹲在戈壁滩上,手里举着块陶片,身边的小伙子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笑容里带着股韧劲,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则儿,吾之弟子,性坚韧,识沙砾,可托文物”。

原来那个名字,早被爷爷藏在“可托文物”的注解里,藏在这粒跨越千里的沙里。

当晚,沈砚坐在电脑前,对着空白的邮件界面发呆了半小时。

她删了又改,最终只留下最简洁的字句:“陆则队长您好,我是国家博物馆青铜修复师沈砚,需贵队提供双鸾衔绶镜残片的高清资料,另:残片若附着沙粒,盼同步拍摄,以便分析遗址环境。

附:爷爷沈敬之1998年带回的陶片照片,供参考。”

点击发送时,她指尖掠过键盘上“敬之”的拼音,忽然想起爷爷教她认青铜纹时说的“文物会说话,沙粒是它的方言,得慢慢听”——那时她不懂,直到这粒沙落在掌心,才忽然懂了“慢慢”的意思。

次日清晨,手机的邮件提示音惊醒了沈砚。

她几乎是弹坐起来,点开邮件——陆则的回复附了九张照片,第一张就是残片的特写:戈壁的阳光把青铜照得发亮,鸾鸟首颈完整,喙部衔着的绶带纹路,与她手中镜身的断口严丝合缝,残片边缘还沾着几粒石英沙,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