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大隋朝。
用现在的话说,这家“公司”离破产清算就差临门一脚了。
董事长兼CEO杨广同志(史称隋炀帝),是个才华横溢但路子贼野的“富N代”。
他爷爷杨坚(隋文帝)辛苦一辈子,攒下了偌大家业(统一南北、开皇之治),结果到了杨广手里,那叫一个挥霍无度!
开运河?
好主意!
沟通南北,利在千秋。
可您老人家恨不得一夜之间挖通地球,征发几百万人,累死的民夫能把河道填平一半。
征高丽?
也行,开疆拓土嘛。
可您一征、二征、三征…次次劳民伤财,次次铩羽而归,尸体都能从辽东铺回洛阳。
下江都(扬州)巡游?
理解,领导视察嘛。
可您那龙舟舰队豪华得离谱,光拉纤的“美女纤夫”就用了八万!
沿途州县为了供应您这移动的“销金窟”,差点把自己榨干。
杨广同志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崽卖爷田不心疼”。
整个大隋,就像一艘被他开足了马力撞向冰山的豪华游轮,船体嘎吱作响,到处漏水,船上的人(主要是老百姓)哭爹喊娘,怨气值接近爆表。
全国各地,烽烟西起,大大小小的“造反CEO”纷纷挂牌营业:瓦岗寨的李密(口号贼响亮:“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中原大地,群魔乱舞,好不热闹。
而我们故事的主角之一,此刻正蹲在山西太原,一座相对还算安稳的“分公司”里。
他就是李渊。
后来的唐高祖,大唐帝国的开山祖师爷。
不过,在公元617年的春天,李渊同志的身份是:太原留守。
通俗点说,就是隋炀帝派到山西这块地界的“封疆大吏”,军政一把抓,责任重大。
但李渊同志此时表现出来的人设,却相当的…嗯…佛系。
首先,他出身贼好。
标准的“关陇老贵族”,祖上好几代都是当大官的,他亲姨妈还是隋文帝的老婆独孤皇后(所以他是隋炀帝杨广的亲表兄)。
这身份,搁当时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根正苗红的“官N代”。
其次,他年纪不小了。
五十出头,在那个年代绝对算“老干部”。
经历过隋朝的辉煌,也眼看着它被表弟杨广折腾得稀里哗啦。
阅历丰富,深知枪打出头鸟的道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太了解他那个表弟皇帝杨广了!
杨广这人,雄才大略是真,猜忌心重、刻薄寡恩那也是出了名的。
这些年,被杨广以各种理由干掉的功臣、皇亲、地方大员还少吗?
李渊自己就差点因为一个“应谶”的谣言(有人预言姓李的要当皇帝)被杨广惦记上,幸亏他靠着“纵酒纳贿”自污(就是故意把自己名声搞臭,显得胸无大志),才躲过一劫。
所以,李渊在太原的日常是这样的:上班?
打卡是必须的,但主要工作是和副手(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这俩是杨广安插的眼线)喝喝茶,谈谈心,表示“坚决拥护中央,维稳第一”。
下班?
那必须呼朋唤友,尤其是跟晋阳宫(隋炀帝在太原的行宫)的副监裴寂,三天一小酌,五天一大醉。
酒桌上是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喝高了就感慨人生无常,岁月静好,绝口不提天下大势。
演技堪称影帝级别。
有人来汇报哪里又有叛军作乱?
李长官眉头一皱,忧国忧民地叹口气:“唉,民生多艰啊…剿抚并用,剿抚并用…王将军(王威)、高将军(高君雅),你们看这事…?”
把皮球完美踢给杨广的亲信。
主打一个“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三不”原则。
表面看,这就是个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只想安安稳稳混到退休的“老干部”。
喝酒、摸鱼、和稀泥,标准的“佛系中年”。
但是!
(历史最精彩的就是这个“但是”)如果你真以为李渊就是个“佛系”老爸,那就大错特错了。
能在隋末那种乱世混到封疆大吏,能在杨广那种老板手下活下来还手握重兵,能是简单角色?
他那双看似醉眼朦胧的眼睛里,精光时不时地闪烁一下。
天下乱成粥,太原这块肥肉,谁不眼红?
杨广远在江都,鞭长莫及。
手下的王威、高君雅,名义上是副手,实则是监军,是悬在头顶的两把刀。
李渊的“佛系”,更像是一种保护色,一种老谋深算的等待。
他在观望,在权衡,在积蓄力量。
造反是条不归路,成功了自然鸡犬升天,失败了可是要诛九族的!
没有十足的把握,没有合适的时机,没有…嗯…一个强有力的推手,老李同志是打死也不会迈出那一步的。
他需要有人帮他下决心,甚至帮他“背锅”。
就在李渊同志继续着他的“佛系”表演时,他身边己经悄悄聚集了几个不甘寂寞的灵魂。
头号酒友兼“损友”裴寂。
这位晋阳宫副监,掌管着皇帝行宫的物资(包括很多美女和财宝)。
他看出李渊不是池中物,经常在酒桌上借着酒劲试探:“老李啊,你看这天下…嘿嘿…你老李家可是有大气运啊!”
属于那种看热闹不嫌事大,想搏一把从龙之功的投机分子。
更关键的是刘文静。
这位时任晋阳令(太原市长),是个真正的狠角色,眼光毒辣,野心勃勃。
他因为和李密(瓦岗寨那个造反头子)是亲家,被牵连下了大狱。
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刘文静脑子可没闲着。
他敏锐地意识到,天下大乱,正是英雄崛起之时。
而太原这块宝地,最有资格、最有实力问鼎天下的,就是他顶头上司李渊!
尤其是…李渊有个好儿子。
说到儿子,这就不得不请出我们这部书真正的灵魂男主角,未来照耀千古的“天可汗”——李世民。
此时的李世民,年方十八(虚岁十九)。
用现代话说,就是刚高中毕业的年纪。
但这位“李二公子”,可绝不是个省油的灯。
史料记载他“聪明英武,有大志”。
翻译成白话:智商情商双高,胆识过人,而且天生自带主角光环和社交牛逼症!
他不像他爹那样藏着掖着,而是锋芒毕露。
在太原城里,李世民广交豪杰,仗义疏财。
今天请这个猛人(比如后来大名鼎鼎的刘弘基、长孙顺德,这俩当时都是逃犯身份,李世民愣是敢收留)喝酒,明天跟那个好汉(比如后来的门神尉迟敬德,当时还在别的山头混)称兄道弟。
太原城黑白两道,三教九流,提起“李二公子”,那都得竖个大拇指:讲究!
李世民年纪虽小,眼光却毒得很。
他早就看出大隋这条船要沉了。
更关键的是,他坚定地认为,自己老爹李渊,就是那个能打造新巨舰、带领大家驶向新大陆的“船长”!
潜力股啊!
绝对绩优蓝筹!
可问题是,他这个“佛系”老爸,太“怂”了!
守着太原这块风水宝地和几万精兵,天天就知道喝酒、叹气、和稀泥。
急得李世民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也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谈话中降临。
这一天,郁郁不得志的刘文静(还在牢里或者刚放出来),终于和同样急切的李世民碰上了头。
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也可能是牢饭)。
刘文静看着眼前这位英气逼人的少年,压低声音,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二郎(李世民排行老二),你爹这人吧…咳咳…稳重是稳重了点。
但现在是什么时候?
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太原这地方,兵强马壮,物资充足,你爹又是众望所归(至少刘文静这么认为)…这是老天爷送上门的机会啊!”
李世民眼睛一亮,深表赞同:“刘哥(刘文静比他大不少),你说得对!
我也这么想!
可我爹他…”刘文静捋着胡子(可能没有,但谋士都爱这动作),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笑容:“二郎啊,你爹不是不想,是不敢!
他需要有人推他一把,更需要…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或者说,一个‘台阶’下。”
他凑近李世民,声音压得更低:“想干大事,光靠你爹‘佛系’可不行。
你得让他…‘被迫’走上这条路!
让他觉得,不是他想反,是形势逼人,是手下人‘逼宫’,他不得己而为之!
这样,万一不成,锅有人背(比如王威、高君雅);成了,他还是众望所归的‘被迫创业者’!”
刘文静顿了顿,看着李世民越来越亮的眼睛,抛出了核心结论:“所以,想让你爹这艘‘佛系航母’掉头转向,启动造反程序?
关键在你,二郎!
你得成为那个按下启动按钮的‘天使投资人’!
你得拿出计划,拉起队伍,制造‘形势’,最后…把你爹‘架’上去!”
李世民听完,猛地一拍大腿(也可能是桌子):“刘哥!
高!
实在是高!
就这么办!”
一场围绕着如何“忽悠”…哦不,是“推动”佛系老爸李渊走上创业之路的大戏,正式拉开了帷幕。
太原城的空气里,似乎多了一丝不同寻常的躁动。
李渊还在酒桌上跟裴寂推杯换盏,感叹人生不易。
他并不知道,他那“社交牛逼症”爆表的二儿子,己经联合了牢里放出来的“野心家”刘文静,开始给他策划一场盛大的、无法拒绝的“被逼创业”剧本了。
而历史的车轮,即将在山西太原这个看似平静的留守府里,发出第一声沉重的、不可逆转的轰鸣。
(第一章 完)下一章预告: 李世民这位“天使投资人”将如何具体操作?
如何拉队伍、造形势?
又如何一步步把他那“佛系”老爸逼上创业的“贼船”?
请看第二章:二公子的“天使投资”计划!